您的位置: 首页 >家园共育>家园在线>详细内容

家园在线

家教分享:心平气和,静待花开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7-12-23 14:34:33 浏览次数: 【字体:

记得不久前看一本育儿的书里面说,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书中对家长的建议就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民主的父母,不要专制;做温暖的父母,不要冷漠;做平等的父母,不要摆谱;做适度的父母,不要迁就;做明理的父母,不要粗暴;做知足的父母,不要贪求。当然,想来最根本的基础就是要做一个陪伴孩子且能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父母。

和所有初为人父或初为人母的家长朋友们一样,在经历了最初的手足无措后,就开始了各自的“修行”。有人说带孩子是一种自身的修行,在看着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身上纯朴的美好,有的或许是已被我们尘封多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提升。

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作为家长,在育儿方面,陪伴是必不可少的,不是作为培养优秀孩子的前提,而是作为家庭育儿的先决条件。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总是有缺憾的。母亲是带给孩子感性的一面,父亲是教给孩子理性的一面,父母的角色,不可缺失。作为一位家长,可能我的育儿理念更加偏向于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让自己也慢下来,和孩子一起慢慢的体会,在孩子自觉的学习了一些生活的技能和遇事的处理方法的时候,自己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可能期间会有挫折,会有弯路,会浪费很多的时间,但这个是她通过自己的体会,慢慢习得的,而不是单向的吸收,被“教”出来的。也许,在某个瞬间,孩子的视角可以让大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有个新的思维,而这也许会激发孩子更多的创造力。

想到不久前一个朋友分享的孩子与她之间有趣的谈话:女孩3岁,在这个处处提前教育的大环境下,可能很多孩子已经能够知道简单的加法,可是,在她的坚持下,她没有让孩子去学习,可是,有一天孩子无意中和她说“妈妈,1+2=3,对吗?”,朋友很惊喜,以为静待花开的方式有所成果,与其生硬的教育,孩子总算对数学开窍了,不由喜出望外地连连表示肯定,女孩在受到充分地肯定之后,鼓起小胸膛,骄傲地说“3+4=5,对吗?”,看着孩子充满期望与兴奋的眼神,朋友石化了,但她没有急于否定,而是饶有兴趣的问“你是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啊?”女孩骄傲的解释“12后面是334后面就是5啦。”朋友听后,竟然无言以对,每每说到这里,就说这套理论乍听起来似乎也有那么一些道理,就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如果没有足够的陪伴,也许我们会错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这些诸如此类的趣谈。

在陪伴的过程中,需要互动的过程中,可能我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孩子才能配合。所以就会和孩子解释做这种事情的重要性,可是有时候有用,但大多数时候没有用,孩子会对于不停的说感觉厌烦,我们大量的说教和解释并没有多大的帮助。针对这一现象,我最近在读一本育儿的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为此还专门听了一节关于这本书的微课,总体来说,就是一个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问题。沟通是情绪的转移、信息的传递、感觉的互动。沟通的时候有三个要素:场景、气氛、情绪。书中总结道:1.如何说孩子才会听:首先对孩子不能发号施令,其次就是互动,如何互动——就是不断向孩子提问,你问她答,你要纵览局势,要让他的回答想你想要的方法发展,循循善诱,最终达到你的目的,让她明白了你想说的话。如果你直说要怎么怎么,肯定适得其反或造成叛逆。沟通要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情绪上。2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首先要消除孩子的顾虑,不要动不动就以家长自居,其次跟孩子做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跟他交流理解他的内心需求,让他把想说的话说出来,重视孩子的话和思想,并给予鼓励和赞美,赞美是沟通的润滑剂。

总体而言,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是,我们不能以爱之名绑架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思维,我们可能并不需要那么焦虑的干涉太多,我们能做的,就是静静地陪伴他们的身边,当孩子出现偏离的时候,通过有效的沟通,给予适当的引导,是父母,也是朋友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