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欲强、不愿分享?这可不是孩子“小气”,而是——
爸爸妈妈们或许会疑惑,自家宝宝不知何时起就变得“小气”了起来——奶奶特地烤的饼干被爷爷多吃了一块;隔壁家小朋友摸了一下TA的玩具车;去游乐园买回来的气球给弟弟拿去玩了一会儿……诸如此类的小“损失”都能让TA忿忿不平、泪腺“开闸”。不少父母都会为之气恼以至斥责宝宝:“你怎么能这么小气/自私?”其实,类似行为背后的动机,或许并非如大人们所想的那样,是孩子“小气”使然。今天的文章,我们就对此展开探讨——
01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
占有欲强、不愿意分享等行为,实则是幼儿成长阶段的正常表现,主要可以归因为物权意识的萌芽。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是显得格外“霸道”的阶段,甚至于部分情况下,凡是自己看到的、摸得到的东西,都不愿意别人碰,还会嚷嚷着宣布:“这是我的!”这正是他们物权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需要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只有当孩子可以拥有自己的东西,且此物是完全属于TA的,TA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所有权,孩子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并获得物品背后的意义——安全感以及“我与他人”的区别。
另一方面,由于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他们的一些占有行为在成年人看来可能显得“蛮不讲理”。加上年幼的孩子通常分不清“分享”和“赠送”的区别,当被要求“分享”时,TA就将“暂时脱手”与“永久失去”划上了等号,因而变得警惕且抗拒。与其说他们“自私自利”,“害怕失去”会是对他们此时心理更为恰当的描述。
因此,靠“强制手段”逼迫孩子分享往往有弊无利。在强夺其“所有物”的过程中,孩子只会觉得受伤、委屈,产生强烈的负面抵抗情绪,无法理解家长让TA“分享”的真实意图,自然更加不可能“学会分享、乐于分享”了。
这些时候,爸爸妈妈们不妨参考以下建议,既可以有效引导孩子,又不妨碍他们在特殊发展阶段的自我构建。
02如何引导孩子“分享”
1.以交换和轮流作为铺垫:在孩子学会主动分享之前,家长可以用各种方式鼓励TA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玩具或者轮流玩。比如由成年人主导小伙伴间的玩具交换仪式,或者在游玩公共游乐设施时维护排队秩序等等,让TA逐渐意识到,世界上的东西,除了“我的”,还有“你的”“他的”“公共的”,作为孩子理解“分享”概念的起点。
2.让孩子体会分享的快乐:引导孩子将自己并不特别在意,但其他小朋友非常喜欢的物件或零食赠送出去也会是个不错的开端。类似的行为一方面弱化了“失去”的负面感受,另一方面则强化了孩子对“分享”的正面体验,让TA了解恰当的分享不仅不会“失去”,反而可以让他们收获更珍贵的友谊。
3.鼓励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家长夸奖,所以一旦TA做出分享行为,家长要及时表扬鼓励。当TA主动来分享东西时,父母要愉快地接受,并说“谢谢宝宝和我分享”或“宝宝能这样分享真好”“我很开心”等肯定性言语——这样就能让孩子明白自己这么做是正确的,会越来越喜欢分享,行为也因此得到了正向强化。
4.引导孩子自主归类:平日里,在进行整理之类的家务时,可以引导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并贴上标签,比如——能够和别人一起玩的、能够接受送给别人的、和最最心爱绝对不能分享的。然后帮助孩子保护TA对这些玩具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当出现其他小朋友想来“分享”的情况时,这些标签能帮助TA将脑海中的“分享”概念变得更加明晰,从而明白关于“分享”的规则和底线。
5.家长需以身作则:在生活中,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与亲戚或者邻居分享各种物品。此外,可以分享的不止是实物,去亲子读书会分享阅读心得、外出旅游归来分享风景照等等可以参照的行为都能让孩子对“分享”的理解逐渐具体,在对父母待人接物的耳濡目染中,领悟到分享的意义。
6.切勿擅作主张代替孩子“分享”:如果父母不满于孩子“小气”“不肯分享”,或是为了给孩子“上一课”,就擅自做主将其东西送人,让TA失去对自己物品的支配权,那TA的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会丧失。长此以往,其性格发展也将受影响。所以,爸爸妈妈们切勿自作主张把孩子的东西、尤其TA极为珍视的东西送给别人,要以“沟通”代替“作主”。家长必须充分体谅和尊重孩子,这亦是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体谅他人的先提。
写在最后:回忆下自己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小时候好像也有被大人教训过“小气”“快给人家”的时刻,但无论当时多么愤懑不甘,我们的分享行为还是随着慢慢长大而变得愈来愈自愿自发、频繁自然;它们或发生在和朝夕相处的家人之间,同亲密玩闹的朋友之间,亦可能是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之间……既然这是成长的必然之途,那么,何不用更多的爱与包容来陪伴孩子一同走过呢?当他们怀抱着满满的安全感,欢笑着向世界摊开手掌、热忱相握,相信这份友善和坦然,也将被世界温柔地报之以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