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书海泛舟>详细内容

书海泛舟

余佳斐1月读书笔记:学前融合教育中图式运用的策略初探

来源:太湖幼儿园 发布时间:2024-01-09 09:25:07 浏览次数: 【字体:

一、问题提出

图式是一种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通过这种行为模式经验被同化并逐渐获得协调。它包含八种:动态垂直、来回、旋转、上下、围绕、覆盖和容纳以及穿越。图式是描述重复的行为模式,是幼儿探索和表达他们发展中的想法和思考的方式。简单来说,图式是幼儿当前思维水平的体现,是其目前学习和探究的方式,是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

特殊需要幼儿的行为表现虽与普通幼儿有差异,但是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之间存在共性是客观事实。特殊需要幼儿同样遵循普通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旧质向新质的顺序向前发展,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最后才到达形式运算阶段。所以特殊需要幼儿的图式行为发展也是有据可循,他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不是随机发生,而是其在有方法、有系统、有逻辑地与他人、材料及环境互动。

二、图式在融合教育中的运用

(一)聚焦式观察识别图式

在观察特殊需要幼儿的行为表现时,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观察,通常在观察时采取定点观察、追踪观察、持续观察等,对其学习与发展行为表现所反映的发展需求、水平和特点等进行准确解读,即“读懂幼儿”,并通过识别图式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1.洞察行为,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观察特殊需要幼儿在随班就读的一日生活、游戏和其它各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行为表现。教师要将观察的幼儿发展领域的行为表现——认知、身体动作、社会性和情感——都记录下来,教师从而了解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殊的行为模式。

2.洞察行为,了解幼儿的个性品质

通常特殊需要幼儿也都有自己的个性体现,在观察他们时,教师会看到其不同的个性品质,了解到不同特殊需要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做什么、是怎么做的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绪表现。

3.洞察行为,了解幼儿的深层次兴趣

观察有助于洞察特殊儿童的行为,不论其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教师能关注到哪些活动区是幼儿参与时间较多、哪些材料是他们一选再选的、在活动中他们都做了哪些重复性的动作,这些都有助于洞察特殊需要幼儿的兴趣,以识别其图式。

【案例1】伟伟(5岁4个月)喜欢户外运动。户外大循环活动时,第一站他来到了树屋攀登架,他沿着不同的路线爬到架子的顶端,再顺着滑梯滑下来。在蹦跳和攀爬的过程中,他喜欢跳得更高,嘴里大声喊着,跳起来腾空!第二站他又来到了投掷区,他并没有与同伴一样选择篮球进行精准投篮,而是将篮球往空中向上抛,他一次次地抛着,一次比一次抛得更高……这使得他无比兴奋,不断重复着抛球的动作。

教师的思考:虽然伟伟已经是大班年龄段,但其表现出的运动行为仍只是小班幼儿的水平。我们尝试从图式理论分析,该幼儿这种爬高、从高处往下跳落、向上抛球的行为模式说明他对垂直运动的感兴趣,他的运动经验都是形成其与高度的增加与减少有关的概念以及获得自己身体的控制感都是很重要的。该幼儿已初步具有这种用身体来探测高度变化的经验,后期就能逐步地理解像高度这样抽象的概念。

(二)以匹配的图式推动幼儿的认知发展

当特殊需要幼儿探索特定的行为模式、满足自己的兴趣与需要时,他们是能够学习并且确实是正在学习的。当教师在仔细观察特殊幼儿的活动时,会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探索了多种多样的概念,如:大小、位置、形状、高度、速度、长度等。特别是特殊需要幼儿的行为模式具有重复性,很难打断其固定的思维模式。所以教师通过匹配不同的图式知识进行活动的调整,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1.   数学和科学认知的发展

【案例2】伟伟在玩角色游戏时,他将每一件物品都放到每一个格子里或不同的容器中,如:将一个砖块放在一层格子里;把一根吸管放进一个杯子中;拿碗放进盘子中……每放一件物品,他都用语言表达:“放里面。”他的行为表明他能够理解“里面”这一术语,教师通过观察他一系列的行为动作,判定为容纳图式的特殊经验。当老师告诉他走向迷宫场地里面游戏时,他按路线尝试向里面的中心走去。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操作所处环境中的材料,既体验了什么是“里面”,有通过这样处于一定位置的身体体验活动进一步去理解抽象的空间方位的概念。

教师的思考:伟伟通过重复动作“摆进去”,并能与不同的材料互动中感知“里面”的方位概念。在语言表达中,他能用“里面”来进行表述,形成了固定覆盖、容纳的图式。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后,用指令提示他观察并行动向空间中心前进,引导他能在环境中辨别出正确的方位。

2.   读写学习的模式

【案例3】伟伟在阅读区阅读时,老师问他书中什么最精彩?请他用笔记录下来,于是他画出了各种各样的线条来表达自己对书中事物的理解。他并不能进行具象的表征,看起来他正在表征他的书写动作、书写过程、书写感受,而并不在意书写的结果。这种技能是特殊需要幼儿所做的标记能够以一定的方式传递想要表达的信息。对书写的作用和书面信息的重要性的理解比仿写文字符号更为重要。

教师的思考:伟伟在阅读过程中,他并不能与普通同龄幼儿一样持续阅读,他对画面中的信息无法正确认知匹配,并且无法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在书写表征的过程中,他习惯用自己熟悉的线条来表达,教师可以让他观察图画中不同形象的特征,让他感知事物的同时也尝试进行书写练习。

3.   用故事丰富幼儿的思维

【案例4】晨间阅读时,老师分享了故事《花格子大象艾玛》,伟伟跟着同伴一起在表演游戏中延伸故事中“覆盖”这个主题。一名幼儿从表演服装中选择一块披肩披在身上,来到其他小朋友面前,模仿声音让别人猜他们是谁,伟伟也模仿同伴打扮自己并发出声响。教师告诉伟伟还可以用面具,于是他兴致盎然地更换不同的面具来到同伴面前进行表演。

教师的思考:在故事的情境中,让幼儿关注到角色扮演的趣味性,通过用服饰“覆盖”打扮,让幼儿感受到自己作为故事中的主角,尝试模仿角色表演体验故事的趣味,拓展思维。引导幼儿关注其他材料的图式创建,丰富他们的想象与创造。

(一)图式支持课程设计

1.   制定个别计划

通过教师详细的观察,从而能够捕捉当前幼儿稳定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读懂特殊需要幼儿的“图式”。关注图式有助于制订适宜个体需要的计划,利用他们的兴趣,计划一项令他们感兴趣的具体活动,从而支持特殊需要幼儿的个性化学习。这样有目的地支持特殊需要幼儿的学习能够使他们逐步地扩展新的图式,并且更能鼓励他们通过体验不同的学习模式,跳出固有的模式,进入对于他们来说还没有自己发生的图式活动中。

【案例4】伟伟在运动时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垂直的轨迹图式,他一直以来的兴趣就是扔球,经常会把球扔到同伴。如果将球藏起来,他就会很失落,并漫无目的地跑来跑去。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制定了新的计划,与别的图式组合在一起——求和其他物体穿过圆筒(包裹),用手指转动球(旋转)。逐渐地,伟伟专注于活动的时间长了些,并且更能投入其中。

2.   提供多种操作材料

当识别出一种图式时,教师应提供多种材料,以支持和拓展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比如当特殊需要幼儿对旋转图式非常感兴趣时,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材料来支持此种图式,满足幼儿的需求的同时,也让其探索不同材料所发生的不同的现象与变化,从中获得不同的探究结果。

【案例5】户外教室活动,伟伟也模仿同伴拿起放大镜向“远处”查看,将自己变身为一个小小侦察兵。他对物体的外观和大小变化特别感兴趣,也特别喜欢视觉线索、图片和照片。他将双筒望远镜反过来,发现能看到物体发现了变化,他会使用“看”“看见”“大”“小”之类的词。

教师的思考:上述案例中,幼儿反复使用放大镜、双筒望远镜、万花筒等进行定向图式的行为模式。他尝试透过镜片看世界,用双筒望远镜观看各种物体很着迷,并能用词语简单描述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景象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的支持:

1.提供放大镜、双筒望远镜、彩色镜片等。

2.用纸管制作双筒望远镜和万花筒等。

3.提供3D眼镜或用红蓝透明玻璃糖纸自制3D眼镜,并提供3D图片供幼儿探索。

4.设计适宜的活动课程

当教师发现特殊需要幼儿表现出稳定的行为模式——图式时,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活动来支持和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具有挑战性、能持续参与、能支持当前图式延展以及未来多种图式发展的活动和经验。而与特殊需要幼儿现有的图式相符合的教育支持,才是有效的帮助,才能够为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

如出现连接图式时,户外教室活动开展制作手链、蜘蛛网、编织、捆绑、水管连接、地砖划线。室内区域游戏提供建造铁轨、道路或围栏的机会;提供磁性玩具和建构材料;提供穿鞋带游戏材料;提供拼图游戏;语言区使用词语支持连接图式。户外体育游戏玩一些需要幼儿手拉手的游戏,如圆圈游戏。

需要强调的是,图式只是理解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它不能代替融合教育学习理论,也不能因为掌握了图式理论就忽略教师在融合教育中的评价、指导的相关策略。因为教师需要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帮助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教师需要利用他们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结合其他方面的与课程和教学有关的决策,这样他们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来满足幼儿的特殊需要。

在幼儿园融合教育活动中,利用图式理论来支持特殊需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应追随特殊需要幼儿的“图式”来发展他们的思维,了解他们学习的方式,让特殊需要幼儿能逐步拓展自己的图示学习,为其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加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也提升了教师在融合教育中学会思考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支持特殊需要幼儿的学习,注重多种策略并进,使特殊需要幼儿逐步融合集体生活中。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