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书海泛舟>详细内容

书海泛舟

崔倩2月读书笔记:让图画书成为童年的魔法镜

来源:太湖幼儿园 发布时间:2025-05-12 09:14:49 浏览次数: 【字体:

一、语句摘录

1.“图画书是翻页的艺术,每一页的缝隙里都藏着故事的呼吸。”(P.23)

2.“当文字保持沉默时,图画在说话;当图画静止时,文字在行走。”(P.56)  

3.“好的图画书像一面镜子,既映照世界,也映照读者的心灵。”(P.89)

4.“儿童是天生的读图者,他们用指尖触摸画面,用想象填满留白。”(P.112)  

5.“图画书的封面是故事的门环,封底是离别的回眸,环衬是通往魔法世界的隧道。”(P.145)

6. “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解释故事,而是和孩子一起在画面中迷路,再共同寻找出口。”(P.203)

二、读后感

翻开《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仿佛握住了一把打开儿童精神世界的魔法钥匙。彭懿先生对图画书的深度解析,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美学价值,更让我反思幼儿园绘本教育的本质——它不应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应是一场成人与儿童共同参与的“心灵对话”。  

 1.从“翻页的艺术”到“教育的留白”

书中关于“翻页艺术”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在幼儿园的绘本课上,我曾急切地翻动《好饿的毛毛虫》的页面,想带孩子们数清水果的数量。直到读到书中那句“翻页的缝隙里藏着故事的呼吸”,我才意识到自己打断了孩子们的观察节奏。后来,我尝试在翻页前抛出问题:“毛毛虫肚子疼了,下一页会吃什么?”孩子们争相猜测,有的说“药片”,有的喊“青菜”,甚至有个孩子指着环衬上的绿叶说:“它需要这个!”这种等待与互动,让阅读不再是线性推进的任务,而成了充满期待的探索。图画书的留白处,恰恰是儿童想象力生长的沃土。  

2.图文合奏:唤醒儿童的多元表达  

“当文字沉默时,图画在说话”这一观点,颠覆了我对无字书的认知。在组织《疯狂星期二》的阅读活动时,我放弃了自己讲述故事,而是让孩子们用“镜头语言”描述画面:小手框成取景器,模仿青蛙飞行的俯冲视角;用身体动作表现月光下荷叶的摇曳。一个内向的孩子指着池塘倒影说:“天空和池塘在偷偷交换秘密。”这种跳出文字框架的自由解读,印证了书中“儿童是天生的读图者”的论断。图画书的图文合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动作、艺术等多维度的表达空间。  

3.从“环衬隧道”到“教育现场”

作者将环衬比喻为“魔法世界的隧道”,这让我重新审视绘本的每一寸纸页。在一次《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共读中,孩子们发现前后环衬的星空图案从深蓝渐变为晨光色,纷纷喊道:“这是因为大兔子的爱跑到天上了!”后来在美工区,他们用渐变颜料涂抹“爱的星空”,用毛根扭出“拥抱的剪影”。图画书的装帧细节,竟自然延伸成了艺术创作和情感教育的契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绘本教育的真谛在于“让故事走出纸张”——当教室的墙面贴满孩子自制的环衬图案,当角色对话演变成生活场景的讨论,图画书便真正融入了儿童的生命体验。  

合上这本书时,窗外的梧桐叶正将阳光剪成碎片,如同图画书里斑驳的光影画面。我忽然明白,教育者不是故事的“传授者”,而应如书中所说,做“童年镜面的擦拭者”。当我们放下“正确答案”的执念,蹲下来和孩子们一起凝视《爷爷一定有办法》里那块越变越小的布料,一起为《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设计新的对话时,图画书便不再是教学工具,而成了照见童年智慧与成人初心的魔法之镜。这面镜子里,既有经典传承的文化光芒,更闪烁着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心灵星火。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