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敏5月读书笔记:从“催促”到“静待”——一场关于自主生活的教育觉醒
语句摘录:
自主生活,给予幼儿更多自己决策、承担责任并解决问题的机会,为其提供自由探索空间,能激发好奇心。幼儿在自主生活中,通过实践逐渐理解事物本质和规律。教师应转变观念,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其主体地位,重视自主选择和独立决策,家园合作,为幼儿自主生活奠基,助其开启幸福人生。
一书以颠覆性的教育视角重构了幼儿教育的底层逻辑。书中通过理论溯源与实践案例的交织,揭示了幼儿自主性培养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过程。结合多位教育者的阅读体悟与实践反思,本文将从三个维度探讨其核心价值。
读后感:
一、教育哲学的重构:从“生存训练”到“生命在场”
传统教育常将生活环节异化为“为未来做准备”的机械训练,而书中强调“生活即教育”的本质回归。正如陶行知所言“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幼儿在穿衣、进餐等日常活动中获得的不仅是技能,更是通过“掌控感”建立的生命主体意识。二、教育实践的革新:环境赋能与家园共育
书中通过大量案例揭示了环境作为“第三教师”的深层价值。宁波某幼儿园的“问题解决墙”将生活难题转化为学习契机:面对打不开的零食袋,教师提供工具引导幼儿自主尝试而非代劳,让空间成为经验生长的沃土。花草幼儿园的“有很多名字的图书馆”案例更显温情:当孩子们为图书馆命名产生分歧时,教师接纳所有创意,最终诞生了“有很多名字的图书馆”,这种尊重让幼儿感受到“我的声音值得被听见”。
家园共育的突破同样发人深省。正则幼儿园通过“祖辈工作坊”改变代际教养观念,中班男孩小凯在家庭配合下,从依赖教师剥虾到独立完成,最终喊出“我能行”的宣言。而“自主任务卡”设计(如让孩子决定周末出游路线)将教育延伸至生活场景,构建起“家庭-园所-社会”协同赋能的生态网络。
三、教育关系的重塑:从“权威支配”到“共生共长”
教师角色的嬗变是书中最具冲击力的启示。《赶紧吃 赶紧吃》案例中,园长让教师亲历被催促进食的焦虑,通过“反身性实践”唤醒教育同理心,促使教师从“操控者”转为“支持者”。这种转变在花草幼儿园的“等待蜗牛出壳”活动中得到完美诠释:教师与幼儿共同观察生命奇迹,以平等对话取代知识灌输,让教育成为双向滋养的过程。
结语:点亮自主生长的“心灯”
胡华园长说:“我们都是为儿童点亮心灯的人。”这盏心灯,是尊重个体节奏的包容,是信任生命潜能的智慧,更是将生活转化为成长养分的教育自觉。当教育褪去控制与焦虑,回归“如鱼游水”般的自然状态,幼儿便能在自主探索中书写属于他们的意义篇章——这或许正是本书给予时代最珍贵的启示。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