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书海泛舟>详细内容

书海泛舟

朱红艳6月读书笔记:以法治之力,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太湖幼儿园 发布时间:2025-06-23 15:59:08 浏览次数: 【字体:

通过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我深刻感受到这部法律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为学前教育的规范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保障学前儿童权益、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下是我学习这部法律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前教育法律保障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学前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填补了学前教育领域长期缺乏专门立法的空白。这部法律通过明确政府责任、规范办园行为、保障教师权益、强化儿童保护等制度设计,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优质学前教育提供了法治保障。

二、儿童权益保护的制度突破

法律确立了“最有利于学前儿童”原则,将儿童权益保护贯穿于制度设计各环节。例如,明确禁止组织学前儿童参与违背身心发展规律的商业活动,规定普惠性幼儿园必须接收残疾儿童并提供特殊照护,同时要求建立儿童个人信息保护机制。这些条款既体现对儿童人格尊严的尊重,也通过具体制度设计确保法律刚性约束,例如要求教育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对残疾儿童入园争议进行评估,切实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

三、教师权益保障的制度创新

法律通过规范教师资质、完善聘任管理、强化待遇保障等措施,构建起教师权益保障体系。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职工必须持证上岗,建立教师健康检查和背景查询制度,同时规定教师工资福利应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对待。这些制度设计既保障教师专业素质,也通过待遇保障提升职业吸引力,例如要求政府保障公办园教师补充,对民办园教师实行同工同酬,这些措施为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制度支撑。

四、普惠性发展的制度保障

法律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通过多项制度设计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包括要求县级政府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新建居住区必须配套建设普惠园,对普惠性民办园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同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保障困难儿童入园。这些制度既通过政府投入保障基础供给,又通过规范社会力量参与防止过度逐利,例如禁止利用财政性经费举办营利性幼儿园,这些措施为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体系提供了制度框架。

五、法律实施对教育实践的指导

这部法律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操作规范,例如要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禁止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同时建立家园共育机制。这些规定既体现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也为幼儿园规范办园提供了法律依据。例如要求幼儿园制定人员配备标准,对园长资质实行专门管理,这些制度设计既保障教育质量,也为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监管提供了具体标准。

《学前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学前教育法治化建设的里程碑。这部法律通过系统构建制度体系,既强化了政府责任,也规范了办园行为;既保障了儿童权益,也提升了教师地位;既扩大了普惠资源,也提高了教育质量。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深入学习领会法律精神,将制度要求转化为教育实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这部法律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为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