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婕9月读书笔记:读懂童心,守护成长
近期,我深入阅读了一本聚焦中班幼儿心理健康的专业书籍,书中对 3-5 岁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细腻解读、对常见心理问题的科学剖析,以及实用的教育引导策略,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日常幼儿教育工作中曾困惑的角落,也让我对 “如何真正守护中班幼儿的心理健康” 有了更深刻、更系统的思考。
中班阶段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转折期,他们正从自我中心向社会化过渡,情绪体验更丰富却难以有效调控,社交意愿强烈但交往技巧匮乏,自我认知初步萌芽却极易受外界评价影响。这本书最让我触动的,是它跳出了 “问题解决” 的单一视角,而是以 “发展性视角” 为核心,将幼儿的每一个行为表现都视为心理成长的信号。比如书中提到,中班幼儿常出现的 “争抢玩具” 行为,并非单纯的 “调皮捣蛋”,而是他们在尝试理解 “所有权” 概念、学习 “社交边界” 的过程;幼儿突然的 “沉默寡言”,可能不是 “不听话”,而是面对陌生环境或挫折时,缺乏情绪表达的词汇与渠道。这些解读让我意识到,以往在教育中,我有时会急于纠正幼儿的 “不当行为”,却忽略了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 —— 比起 “制止”,幼儿更需要的是 “被看见” 和 “被引导”。
书中关于 “情绪教育” 的章节,更是为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支持。中班幼儿对情绪的认知仍停留在 “开心”“不开心” 的简单层面,面对焦虑、嫉妒、委屈等复杂情绪时,往往会用哭闹、打人、退缩等方式表达。书中提出的 “情绪绘本共读”“情绪角创设”“情绪词汇游戏” 等策略,让我深受启发。我尝试在班级里设立了 “情绪小怪兽” 角,放置不同颜色的毛绒玩具代表不同情绪,鼓励幼儿用玩具 “说出” 自己的感受;在绘本阅读时间,我们共读《我的情绪小火车》,引导幼儿讨论 “小火车为什么会变慢”“怎样让生气的小火车停下来”。当看到原本因抢积木而哭闹的孩子,后来能主动说 “我现在有点生气,想先去情绪角坐一会儿” 时,我真切感受到,科学的心理引导能帮助幼儿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友好相处,这比单纯的 “讲道理” 更有力量。
此外,书中对 “家园共育在幼儿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的强调,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方式。中班幼儿的心理状态深受家庭环境影响,比如有些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得胆小怯懦,追溯原因可能是家长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缺乏面对挑战的信心;有些孩子攻击性强,可能是家庭中存在过多的负面沟通方式。书中建议教师要成为 “家园沟通的桥梁”,不仅要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心理表现,更要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儿理念,比如教家长用 “描述性表扬” 替代 “笼统夸赞”(用 “你今天主动帮小朋友收拾玩具,很有爱心” 替代 “你真棒”),用 “共情倾听” 替代 “否定情绪”(用 “妈妈知道你没买到想要的玩具很伤心” 替代 “这有什么好哭的”)。在后续的家长会上,我尝试运用这些方法与家长沟通,发现家长们的接受度很高,也开始主动与我交流育儿中的困惑,这种 “家园同频” 的氛围,让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 “1+1>2” 的效果。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悟是:作为中班幼儿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幼儿心理健康的 “守护者” 和 “引路人”。这份守护,需要我们有 “读懂童心” 的耐心 —— 愿意花时间观察幼儿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这份引导,需要我们有 “科学专业” 的能力 —— 用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调控情绪、掌握社交技巧;这份责任,更需要我们有 “家园协同” 的意识 —— 与家长携手,为幼儿打造一个充满爱、理解与支持的成长环境。
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将书中的理论与方法不断融入实践,也会继续保持阅读与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因为我深知,只有我们先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才能真正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度过这段珍贵的童年时光,为他们未来的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登录